
AI 研发提效进行到哪儿,谁来守住质量底线?
AI 研发提效进行到哪儿,谁来守住质量底线?近几年 AI 工具快速融入研发流程。各类产品不断涌现,百家争鸣,而开发者的工作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共识,但与此同时,质量与可信性也被推到前台:在提速的同时,研发该如何守住质量底线?
近几年 AI 工具快速融入研发流程。各类产品不断涌现,百家争鸣,而开发者的工作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共识,但与此同时,质量与可信性也被推到前台:在提速的同时,研发该如何守住质量底线?
当前基于大语言模型(LLM)的智能体构建通过推动自主科学研究推动 AI4S 迅猛发展,催生一系列科研智能体的构建与应用。然而人工智能与自然科学研究之间认知论与方法论的偏差,对科研智能体系统的设计、训练以及验证产生着较大阻碍。
Attio 刚刚完成了 52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,由 Google Ventures 领投,他们的使命很简单也很激进:彻底重新发明 CRM,让它真正为 AI 时代而生。
在 AI 工具百花齐放的 2025 年,越来越多的产品尝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。但大多数工具,不是聊天机器人,就是笔记软件,最终让人类不断陷入“复制-粘贴-整理”的循环。
从Llama 4「作弊刷分」丑闻,到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,扎克伯格疯狂挖角,却换来团队内讧;上亿美元年薪,没能留住顶尖人才。Meta的超级智能实验室(MSL),到底是未来引擎,还是人心崩盘的深坑?
在最近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中,演员张俊调侃 DeepSeek 是一款非常「内耗」的 AI,连个「1 加 1 等于几」都要斟酌半天。
当大多数人还在抱怨传统工单系统的笨重时,一家叫做 Pylon 的公司却在短短18个月内完成了从种子轮到B轮总计5100万美元的融资,估值飙升至8亿美元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们已经吸引了780多家快速增长的公司,包括 Together AI、Cognition 和 Temporal,其中超过150家公司主动从 Zendesk、Intercom 等老牌平台迁移过来。
我们也看过各种 AI Coding 领域的评测,发现大多停留在了 「代码生成」与「封闭题目」的考核,却忽视了环境配置、依赖处理、跨仓库资源利用等开发者必经的真实需求 —— 当下众多 Benchmark 仅通过题目,已难以衡量 Code Agent 的实际效果。
在《流浪地球 2》中图恒宇将 AI 永生数字生命变为可能,旨为将人类意识进行数字化备份并进行意识上传,以实现人类文明的完全数字化。
这是 Claude(Anthropic 的 AI 助手)今天更新了用户条款和隐私政策: 允许 Claude 使用你的聊天内容和编程会话,用于训练和改进 AI 模型。 默认是“同意”,可以手动去设置关闭。而且是要求用户在 2025 年 9 月 28 日前作出选择。